兽类学报简介
《兽类学报》(CN:63-1014/Q)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大型季刊,自创刊以来,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
《兽类学报》主要刊发野生哺乳动物的各研究领域学术论文,同时也重视对珍稀、濒危兽类的保护,以及对有害兽类的防治等研究成果的报道。
杂志文章特色
1.请勿一稿两投,如发现有一稿两投现象,本刊将作相应处理。
2.中文题目一般不超过20个字。中英文摘要应较详细写出本文的研究方法、结果和结论。论文要求文字通顺,论点明确,条理清晰,数据可靠,逻辑严密。在来稿首页脚注处注明基金项目和第一作者的简介(包括姓名、出生年月、性别、学位、职称、主要研究方向)及通讯作者(包括姓名和E-mail地址等)。
3.正文(1)引言引言结合文献阐述相关研究领域的发展状况及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2)研究方法陈述须详细,如果与已经发表文章中的方法相同,可注明出处并简单论述。(3)结果文字叙述要求简洁,清楚,与图、表内容相互补充。使用国家颁布的法定计量单位,公式、化学符号要工整,清楚,符合通用标准。(4)讨论应与引言、结果相呼应,达到解决问题或得出结论的目的,与其他相关工作比较能够有自己的独特之处,提出的推测或结论要有依据。
4.正文中各级标题一律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号,取左顶格编排格式。二、三级标题的编号如“1”,“1.1”,“1.1.1”。
5.文中如附必要的图表,请插入文中合适位置,如不便插入文中,附在文后也可,中、英文图题、表题内容要独立、完整,便于读者看懂。表格为三线表,表中各栏均加注英文。照片图要求清晰,双栏图不宽于8cm,通栏图不宽于17cm。涉及地图时要以国家近期正式出版的地图为底图绘制。
杂志分析报告
注:年度总文献量的统计不包含资讯类文献,如致谢、稿约、启事、勘误等
注:比率 = 当年基金资助文献量 / 当年发文量 * 100%
注:当年发文量的统计不包含资讯类文献,如致谢、稿约、启事、勘误等
研究论文,研究简报,综述,方法与技术,学科进展,会议消息,资料,消息,动物疫病专题,书讯,新书介绍,学科进展_会议消息,商榷,书评,编者按
摘要:社会性动物的个性特征是对环境和社群的适应性结果,对个性的研究是探究群居动物复杂社会关系及其差异的重要内容。相对于个性特征评级法和行为编码法,自然观察法是分析判断野生动物个性特征较为理想的方法之一,最大限度地突出了野生动物的自然属性及个性特征类型。本研究以栖息于安徽黄山的野生短尾猴投食群体鱼鳞坑Al群为研究对象,采用目标动物取样法和全事件记录法,于2015年7月至2016年6月采集成年个体自然发生的行为数据,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判断成年个体的个性特征及类型,并分析性别差异。结果表明:成年雄性个体具有5种个性特征,即领导型、内向型、社交型、孤僻型以及受欺凌型,成年雌性个体具有6种个性特征,即领导型、孤僻型、内向型、不安型、神经质型以及友好型。研究结果与已有结果一致,说明自然观察法可能是分析野生动物个性类型的较好选择;同时,不同性别之间个性类型的差异性进一步显示了野生动物自然属性。本研究为深入理解动物个体水平上的差异性及适应性提供了科学依据。
摘要:安西自然保护区放归的普氏野马是一个孤立封闭的小种群,种群数量增长极其缓慢,同时,面临着严峻的捕食压力和近交衰退。因此,对这个种群制定长期的自然保护计划是当务之急。本研究通过对重引入普氏野马种群繁殖力和种群生存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安西保护区野马种群数量增长缓慢是由低生育率(44.3%)和高幼驹死亡率(43.4%)造成,天敌捕食(35.3%)和疾病(26.5%)成为影响野马繁殖存活率的主要因素;普氏野马的繁殖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80.9%的幼驹出生在5月和6月;(2)种群生存力分析(PVA)预测本放归野马种群未来100年的灭绝概率是60%,野马种群数量达200匹以上才能保证100年后90%的存活率;(3)参数敏感度分析显示,外部因素——狼袭对保护区野马种群的灭绝和种群数量最具影响力,其次是决定生殖成功的内部因素——生育率、最大繁殖年龄;(4)保护区野马小种群效应明显,疾病和幼驹赢弱而死亡的比例高(分别为26.5%和8.8%),合理的补充新个体是降低种群灭绝风险长期的管理对策;同时,减小狼对野马的捕食压力,加强幼驹的保护,是目前改善本区内普氏野马小种群生存状态的有效手段。
摘要:前人研究表明,可多次繁殖的反刍物种其雄性个体在发情期采食时间显著减少。目前有两个假说解释这一现象,即能量摄入最大化假说和能量保存假说。为验证雄性北山羊在不同发情阶段所采取的能量保存策略,作者于2014年10—12月在新疆天山中部利用焦点动物取样法采集数据,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和Spearman秩相关性检验分析数据。研究发现雄性北山羊成体和亚成体发情期采食时间均显著低于发情前期和发情后期,但二者在不同发情阶段卧息时间无显著变化,发情期采食和卧息时间比亦显著降低。发情期发情行为时间显著高于发情前期和发情后期,非发情时间主要用于采食。发情期采食时间和卧息时间都与发情行为时间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雌性北山羊发情期采食时间亦显著低于发情前期和发情后期,发情期和发情后期卧息时间显著高于发情前期。本研究结果表明,发情期不同年龄阶段雄羊都主要采取能量摄入最大化策略,但同时也具有部分能量保存策略的特征。
摘要:高原鼠兔通过取食对高寒草甸产生广泛的影响,从而影响高寒草甸植物的个体生长特征。2012年在青海省果洛州矮嵩草草甸,以高原鼠兔喜食植物(豆科和垂穗披碱草)为研究对象,通过小区控制研究不同高原鼠兔取食(对照组、低密度处理组、中密度处理组、高密度处理组)对植物个体生长特征的影响。研究显示:(1)在实验前期(5月和6月),喜食植物个体特征基本上无明显规律;在实验后期(7月和8月),随着高原鼠兔取食强度增大,高原鼠兔喜食植物的地上生物量、平均高度、分蘖枝数、分蘖枝长度、丛幅均呈下降趋势;叶片长度和叶片数均呈先上升后下降态势;(2)高原鼠兔喜食植物个体特征的增长率对照组显著高于高密度处理组(P〈0.05)。以上结果表明(1)高寒草甸豆科植物在其生长后期与高原鼠兔的取食强度呈一定的负相关关系;高原鼠兔取食强度在阈值(中、低密度)内有利于垂穗披碱草的生长,但超过其阈值的取食强度不利于其生长;(2)高原鼠兔高强度的取食对其喜食植物个体的生长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摘要:环境温度的变化影响野生啮齿动物的消化道形态与功能。小肠是吸收营养成分的主要部位,其结构和功能具有可塑性。为了解小肠黏膜的结构和功能对环境温度变化的响应机制,以布氏田鼠(Lasiopodomys brandtii)为研究对象,比较了低温组和常温组动物小肠黏膜的组织结构和小肠黏膜免疫相关细胞的数目。结果显示:(1)低温组布氏田鼠的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的绒毛长度及绒毛长度与隐窝深度的比值均高于对照组;(2)低温驯化使布氏田鼠小肠上皮内淋巴细胞的数量增加;(3)低温驯化使布氏田鼠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的杯状细胞数量均显著增加。结果表明,在低温环境下布氏田鼠的小肠黏膜结构和免疫细胞的数量发生了可塑性变化,这可能与低温环境下的高能量需求和免疫功能的变化有关。
点评详情